一、共源共栅电流镜原理?
原理:共源共栅电流镜是利用了cascode结构的屏蔽特性来减小电源电压的影响。令左路电流为10u,PM1和PM0宽长比相同,则由电流镜定律,右侧电流也为10u,目标:设计较为精确的电流镜,要求输出(PM3漏端)电压>VDD-0.6
采用1830工艺
由于输出电压>VDD-0.6,因此Vdsat0+Vdsat3<0.6
采用1:1复制,PM1与PM0宽长比相同,为保证PM1与PM0漏压相等,PM2与PM3尺寸相同。0.6V压降平均分给PM0与PM3,为保证
二、共源共栅结构的优点?
优点:
1.共源共栅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输出阻抗大。 共源管下标为1,共栅管下标为2,单个共源管的输出阻抗为ro1,而共源共栅结构的输出阻抗近似为gm2ro1ro2。
2.共源共栅结构的输出阻抗大这个特点,比单个共源管放大了gm2ro2倍,在高增益的运放中,共源共栅结构经常作为输入管和输出负载管以提高电压增益。
3.共源共栅管的另一个特点是共源管的源漏电压vds1对输出电压不敏感
三、共源、共漏和共栅放大电路各有什么特点?
共源、共栅、共漏为MOS管三种基本放大电路的形式,在小信号分析的时候其等效电路可以看出共源即源级接地(其他同理)
共源放大电路特点:电压增益高,反向放大,输入阻抗大
共漏放大电路特点:电压为1,同向放大,输入阻抗大,输出阻抗低(一般做阻抗变换用)
共栅放大电路特点:电压增益高,同向放大,输入阻抗小
四、共源、共漏和共栅放大电路各有什么区别?
因为放大器有输入和输出两个端口,会占用MOSFET其中两个极,剩下那个极接地或电源,作为参考电极。
① 共源级放大电路是源级作为参考电极,栅极和漏极作为输入输出;
② 共栅极放大电路是栅极作为参考电源,源级和漏极作为输入输出;
③ 共漏极放大电路(也称源级跟随器)是漏极作为参考电极,栅极和源级作为输入输出。
五、共源共栅结构为何能够抑制米勒效应?
电容一直存在,对于频率较高的电路需要考虑这个电容的影响,如果在低频电路中可不考虑它。门极该加上拉或下拉电阻的不能忽略。因为感应电压足以使mos管导通或击穿。
六、共射和共源放大电路的异同?
射和共源功能类似,信号从基/栅极输入,从集/漏输出,射/源级作为输入/输出端公用的基准(一般就是电源或地啦)。特点是高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通常用于电压输入电压输出的电压放大。
输入电压通过BJT/MOSFET转化为电流,从集/漏输出,再在集/漏的大负载上转化为更大的电压。由于可以轻松实现较高的电压增益,所以共集/共漏可以在保持输出电压稳定跟随输入电压的前提下提供较大的输出电流范围。
七、为什么说共源共栅结构(cascode)的放大器可以提高输出阻抗呢?
可以这么来理解:计算输出阻抗的时候,是从输出端往输入端看,输入端要接交流地,这样输入管的gm·V1=0,gmb·Vbs=0(G、S两端都接地),因此阻抗就等效于一个ro电阻(ro是并联在DS两端的),因此整个Cascode结构就可以等效成一个带源极负反馈的共源级结构,剩下的你应该会了吧?PS:个人理解,可能不对。
八、共源电路的优缺点?
(1)输入电阻大。用普通三极管做成放大电路,共射电路的输入电阻约几KΩ,(我们一般称之为10^3级),共集电极电路的输入电阻也只能做到几十K欧到一百多K欧(10^5级),而使用结型场效应管(JFET)就可做到输入电阻10^6级,使用MOS管能做到10^8级以上。
(2)温度稳定性好,由于共源里没有漂移电流,基本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缺点:
(1)放大倍数小,一级放大只能做到几倍(可能不到10倍),
(2)输入端由于静电感应容易产生击穿。
九、共源和共漏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
共源放大 电压增益 高,电流增益小, 输出电阻 大。共漏 放大电路 电压增益小于1,电流增益大, 输出阻抗 小。
十、共栅放大器的主要特点?
共栅放大器是一个两阶段随后由一个缓冲放大器的跨导放大器电路组成。“共源共栅”起源从那句“级联阴极”。该电路的单级放大器的优势,更好的输入输出隔离,更好的增益,提高带宽,更高的输入阻抗,输出阻抗更高,稳定性更好,更高的转换率等带宽的增加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是减少的米勒效果。共源共栅放大器一般构造使用FET(场效应晶体管)或双极结型晶体管(BJT)。
一个阶段通常将被连接在共同的源极/共发射极模式,在共同的基/共发射极模式和其他阶段将有线